高硬度源于其化學成分和微觀組織的優化,這也是后續生產加工的關鍵依據。
-
化學成分控制更嚴格:
-
碳(C)和硅(Si)含量更低:C 控制在 2.8%-3.1%,Si 控制在 1.4%-1.8%(低于普通 HT250),減少石墨含量,增加金屬基體比例,從而提高硬度和強度。
-
錳(Mn)含量略高:Mn 控制在 0.9%-1.2%,強化珠光體基體,進一步提升硬度,但需控制在合理范圍,避免生成硬脆的碳化物。
-
微觀組織更致密:
-
石墨形態以細小的 A 型石墨為主,分布均勻,減少對基體的割裂作用。
-
金屬基體以細片狀珠光體為主(占比≥95%),珠光體片間距小,硬度和耐磨性更優,這也是其加工難度高于普通灰口鑄鐵的主要原因。
要獲得穩定的高硬度,需從配料、熔煉、冷卻三方面精準控制,避免出現硬度不足或過硬(導致脆性增加)的問題。
-
配料優化:
-
增加廢鋼比例:廢鋼加入量提升至 30%-40%(普通 HT250 約 20%),降低碳當量(CE 控制在 3.2%-3.4%),減少石墨析出,增加珠光體含量。
-
精準選用孕育劑:用 75SiFe 孕育劑,加入量 0.5%-0.7%,細化石墨和珠光體,防止出現白口(白口會導致硬度極高且脆,無法加工)。
-
熔煉控制:
-
熔煉溫度:出鐵溫度 1450-1480℃(高于普通 HT250),保證金屬液流動性,避免因成分偏析導致硬度不均。
-
孕育時機:采用 “隨流孕育 + 型內孕育” 雙重孕育,確保孕育劑均勻分散,防止局部孕育不足產生白口。
-
冷卻速度調節:
-
采用金屬型或覆砂金屬型鑄造(普通 HT250 常用砂型),加快冷卻速度,促進珠光體形成,提升硬度;對厚壁件,可在型外噴水輔助冷卻,保證壁厚方向硬度均勻。
其高硬度(HB220-260)會加劇刀具磨損,需針對性調整加工設備、刀具和參數,避免加工效率低或表面質量差。
-
加工設備選擇:
-
優先選用高剛性設備:如重型龍門加工中心(主軸功率≥22kW)、數控鏜銑床,避免加工時因設備剛性不足產生振動,導致表面出現振紋或刀具崩損。
-
精加工用高精度磨床:如數控平面磨床、坐標磨床,磨削能更好適配高硬度材質,保證表面精度(平面度≤0.01mm/m)和粗糙度(Ra≤0.8μm)。
-
刀具材質與幾何參數:
-
粗加工:用超細晶粒硬質合金刀具(如 WC-Co 合金,晶粒尺寸≤0.5μm),耐磨性優于普通硬質合金,能承受高切削力。
-
半精加工 / 精加工:必須用超硬刀具,如立方氮化硼(CBN)刀具(硬度 HRC90 以上)或陶瓷刀具,避免刀具快速磨損;CBN 刀具優先選整體聚晶立方氮化硼(PCBN)刀片,刃口穩定性更好。
-
刀具幾何參數:銑刀前角取 8°-12°(小于普通 HT250 的 12°-15°),增加刃口強度;主偏角取 60°-90°,減少切削抗力。
-
切削參數優化:
-
切削速度:粗加工 60-90m/min,精加工 120-180m/min(均低于普通 HT250),避免速度過高導致刀具過熱磨損。
-
進給量:粗加工 0.15-0.25mm/r,精加工 0.08-0.12mm/r,進給量過小易導致刀具與工件摩擦而非切削,過大則會增加表面粗糙度。
-
冷卻潤滑:用極壓乳化液(濃度 10%-12%,高于普通 HT250 的 8%-10%),極壓添加劑能在刀具表面形成保護膜,減少磨損;精加工可采用微量潤滑(MQL),減少冷卻劑殘留。
高硬度 HT350
鑄鐵對質量波動更敏感,需重點監控以下指標:
-
硬度檢測:每批次隨機抽取 3-5 件,在加工面不同位置用布氏硬度計檢測,確保硬度在 HB220-260 范圍內,同一鑄件硬度差≤20HB。
-
組織檢測:對關鍵件(如重型機床主軸箱),取樣檢測微觀組織,確保珠光體含量≥95%,無白口或游離滲碳體。
-
內部缺陷檢測:用超聲波探傷儀檢測內部,不允許存在直徑≥2mm 的氣孔或夾渣,避免加工時因缺陷導致刀具崩損或成品開裂。
-
無錫市鑄造廠擁有68年鑄造加工經驗,歡迎來電咨詢!